台北市 (州辖市) 编辑
台北市是台湾台湾日治时期中后期存在之,隶属于台北州,为台北州行政中心、以及当时台湾的首府,因而有“岛都”的称号,与被称为“帝都”的首都东京相呼应。此为台北建之始,创立时的辖属范围包含今台北市万华区大同区中正区中山区大安区,1938年扩大至今松山区信义区一带。
10
图片 0 图片
评论 0 评论
匿名用户 · [[ show_time(comment.timestamp) ]]
[[ nltobr(comment.content) ]]
相关
新荣町为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旧町名,共分一~三丁目,位于台北城台北府城南门外龙匣口地区的旭町之南。台湾战后时期划入古亭区,今台北市中正区林森南路、罗斯福路一段、爱国东路、宁波东街、金华街之一部分。
台北市为中华民国台湾省1945年至1967年间下辖的省辖市。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,台湾日治时期隶属于台北州的台北市改制为隶属于台湾省的省辖市,市政府设于台北市政府旧厦。台北市为中央政府所在地、台湾省政府驻地,并身兼台湾的行政与经济中心,人口快速上升,于1962年达到《https://zh.wikisource.org/wiki/市组织法|s:市组织法》中院辖市的设置标准,并于1967年升格为台北市。
城中区为台湾台北市旧行政区之一,因辖有台北府城而得名。位于台北市的市中心,今日台北市西南侧,地势平坦。本区发展较邻近的艋舺、大龙峒、大稻埕晚,因台湾清治时期设立台北府而形成市街,后为台湾总督府及中华民国中央行政机关所在地。1990年裁撤,并入新设立的中正区和万华区。
建成町为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之行政区,共分一~四丁目,在城外大稻埕上奎府町、下奎府町之间。该町因为有建成街和建成后街得名,台湾战后时期与上、下奎府町合并为建成区。其范围约为今台北市大同区的长安西路、华阴街、太原路等等,多为商业区。
水道町为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南端之行政区,位于富田町之西,滨临新店溪,因为位于自来水水道起设处而得名。台湾战后时期划入古亭区,今台北市中正区水源路、罗斯福路三段、四段、温州街、龙泉街之一部分均在町内。
书院町为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之行政区,共分一~三丁目,位于台北城内西南部、文武町之西,今博爱路、桃源街、延平南路、长沙街一段、贵阳街一段、爱国西路之一部均在町内,因境内之登瀛书院而得名。台湾战后时期划入城中区,今属台北市中正区。
川端公园,位于台湾台湾日治时期的台北市水道町,昭和13年开园,是昭和7年“台北市区计划”规划之台北市战前规划的大型都会公园,总面积广达59.9公顷,其中9.9公顷是原有的台北竞马场和台北市农园。
郑南榕,台湾社会运动倡议者、时事评论员,也是台湾政治杂志出版者及持不同政见者,主张争取全面言论自由、支持台湾民主化且致力推动台湾独立运动。郑南榕的父亲郑木森为台湾日治时期来台的福州人,郑南榕与客家人妻子叶菊兰定居台北市,育有一女郑竹梅。1981年郑南榕成为自由作家,开始接触政治议题,并为党外运动杂志撰写文章。
旭町为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之行政区,位于台北城台北府城南门外龙匣口地区东北角,三板桥东门町之南。旭町多位于城市东方,有旭日东升之意。台湾战后时期划入古亭区,今台北市中正区信义路一段、中山南路、林森南路、杭州南路一段、爱国东路之一部均在町内。辖域约当今中正纪念堂暨台湾民主纪念园区。
下奎府町为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之行政区,共分一~四丁目,因为位于平埔原住民族奎府聚社南方而得名。该町因为位于大稻埕商区,自日治时代其商贾云集。台湾战后时期划入建成区,约为今日台北市大同区万全街,归绥街,太原路,承德路附近。得名于红叶桥的“红叶桥通”通过该町。